关于把建设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
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
    2005年12月,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并经青岛市政府2005年第60次市长办公会讨论通过颁布实施。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海洋经济的发展,致力于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青岛在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航运业、国际滨海旅游和国际海上体育运动的同时,建议将建设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纳入青岛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规模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
    一、淡水资源的缺乏已经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顺利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提早布局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将变的至关重要。
    世界上淡水资源不足,已成为人们日益关切的问题。有人预言,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油,21世纪可能争水。作为水资源的开源增量技术,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在运用海水淡化技术获取淡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厂1.3万多座。2008年全球海水淡化总产量已达到日均6348万吨,全球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额达到248亿美元,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
    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并且水资源分布不均。作为世界贫水国之一的中国,海水淡化产业亦是不断发展。截至2009年,中国海水淡化实际产水量日均24万吨,年海水直接利用量近500亿立方米,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海水淡化经过四十多年的技术攻关和工程示范,我国在反渗透法、蒸馏法(热法)等主流海水淡化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和5000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正在进行万立方米/日级示范,已经具备产业化的技术条件。
    青岛市是我国北方沿海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3.9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34立方米,亩均耕地占有量33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平均值的13%和18%。水资源短缺是青岛市长期面临的问题,淡水资源不足已经制约着青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石化、钢铁等高耗水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目前青岛市十二五发展规划正在制定过程中,建议将建设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中,将海水淡化产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从而促进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我国已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从战略高度推动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2005年年9月出台的《全国海水利用规划》将海水淡化作为海水利用的重点方向之一。
    青岛是我国海水淡化研究的发源地。2005年12月,青岛正式实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将我市海水淡化产业进行了详实系统的论证和研究,提出了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根据该规划,青岛市将以海水淡化为突破口,带动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应用——设备产业化——技术创新三阶段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到2015年,海水淡化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三、关于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建议采取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海水变淡水说起来容易,但是需要大量的科研、设备等投入。成本之重制约了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产业化形式的规模型运作才能够大副降低成本,真正使海水淡化为民所用。因此,建议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由政府财政预算一定规模的资金作为引导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财政杠杆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外国资本独资、合资、联营以及BOT、TOT等方式参与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和海水淡化设备生产。
    将建设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纳入我市十二五规划,同时制定配套法规政策,从税收、财政扶持、科研投入、水价等等角度给予优惠,必将激发各方资本以及科研机构、实体企业的积极参与,从而加快规模型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向海洋要淡水。海水淡化将有效解决我市在十二五规划实施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的淡水资源短缺难题,有力的保障我市各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从而顺利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青岛市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