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力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
优化我市垃圾处理体系的建议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2010年度我市市内六区平均每天产生各类垃圾共计3300多吨,由于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垃圾处理体系,该等垃圾最终只能集中运输至小涧西垃圾填埋场,全部以填埋的方式予以处理。
    作为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目标,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来谋划未来发展的青岛,单纯地依靠填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已经明显落后于城市发展的需求,亟待改进。因此,借鉴世界各国垃圾处理的先进经验,逐渐限制、减少填埋垃圾比例,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科学规范、绿色低碳、全面高效的垃圾处理体系,有效实现垃圾的减量排放和循环利用,不单是青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验城市总体运行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青岛不断前进中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和妥善解决的课题。
    考虑到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现已面临的垃圾处理的窘境,结合我市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发展目标,未雨绸缪,谨建议我市结合“本土优势”,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我市垃圾处理体系的优化建设工作:
    一、教育与指导、鼓励相结合,减少垃圾排放总量
    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相关经验表明,妥善解决垃圾处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垃圾处理的技术和方式,而在于从根源上严格控制垃圾排放总量。国外针对控制垃圾排放量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规制:一方面,改进生产技术,削减生产用料,从生产环节就减少可能产生的垃圾数量,同时节约自然资源;另一方面,改变采用固定垃圾处理费的制度,建立“按量收费”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指导市民及单位主动减少垃圾排放量以减少垃圾处理费用。
    我市于2006年4月30日颁布实施了青价费[2006]70号《关于征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通知》,建立了收取固定垃圾处理费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建议通过修改与完善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按量收费”制度,在垃圾处理费总额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合理地根据垃圾排放量的多少在征收对象中进行具体征收金额的调整,通过经济因素引导,以期达到减少垃圾排放总量的目的。
    二、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生活垃圾中有相当一部分可以通过回收循环重新加以利用,例如,在新加坡,约60%的生活垃圾得以回收循环利用,这不但大大减少了垃圾填埋、堆肥、焚烧或其他无害化处理的成本,而且还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
    纵观国内外,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越科学、管理越细致,其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垃圾处理效果就越好。
    目前,青岛尚没有专门的垃圾分类企业,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主要依靠市民自发以及拾荒者完成,缺乏科学、统一地组织管理,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的空间很大。鉴于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垃圾分类项目的支持力度,参考国内外经验,在现在试点的干湿分类法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更加细化、高效的分类方法,切实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
    与此同时,建议在适当时机引进、引导或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术和专业人才、具有一定规模和处理能力的垃圾分类企业,专门从事垃圾分类、分拣和回收工作,进一步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率;努力使该等企业通过垃圾分类回收获利,实现市场化运营,大幅度减少政府对垃圾处理的财政投入。
    三、鼓励利用无居民海岛资源,对不可回收垃圾无害化处理与处置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取的不可回收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式有堆肥、填埋和焚烧等。垃圾焚烧因为民众对环境二次污染的担忧,目前尚未被普遍接受,填埋是国际上采用较多的垃圾处理方式,但其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第一,垃圾填埋需要不断占用土地,虽然可以选择难于经济开发的闲置土地设置垃圾填埋场,但是随着需填埋垃圾总量的不断增加,填埋场的规模势必不断增大;第二,填埋垃圾渗沥水会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渗透污染;第三,填埋垃圾产生沼气等气体,造成对土地和大气的二次污染。
    青岛现主要采取填埋方式,辅以沼气发电。但由于填埋存在前述缺陷,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垃圾填埋的规范和改进,在不断减少填埋量的同时,杜绝二次污染。比如在垃圾填埋场选址方面,可以考虑结合青岛本土优势,修改地方立法中自设的禁止性规范,选取具有一定规模和地理基础的无居民海岛,采取先进的垃圾处理与处置技术和设施设备营建垃圾填埋场。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垃圾填埋对城市环境、居民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采取海运方式,可以减少陆运垃圾的成本,降低能源消耗。
    青岛市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存在巨大的潜力和机遇,应当充分利用半岛蓝色经济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贯彻“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要求,切实推进此项工作,为优化城市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